贵州医科大学“民族药与中药开发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于2009年12月获教育部批准立项(教技函[2009]91号),2012年10月通过教育部验收,进入正式运行阶段。工程中心紧紧围绕我省制药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建设“工程化、规范化的药物研究开发体系,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药学人才培养基地”为主要任务,在“创新中药民族药研发、名特优民族药的二次开发、中药民族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的示范研究以及新技术成果推广和产业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构建了集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专业化服务和成果推广应用于一体的工程化技术创新平台。已具备较好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及成果转化的工程化验证环境和能力。现有总面积5600m2的现代化研发平台,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配备有核磁共振波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高分辨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气质联用仪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和符合药品生产GMP管理规范的药物中试车间和集中药提取分离纯化为一体的中试生产线,拥有超临界提取器、喷雾干燥机、滴丸机、冷冻干燥机、真空乳化机、多冲压片机、流化床包衣制粒机等制药设备。
工程中心现有科研人员硕、博比例超过80%,平均年龄39岁,形成了一个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科研团队。获得“国家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优秀单位”、“首届贵州省优秀科技集体奖”、“贵州省中药开发应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贵州省民族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和“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工程技术研究人才基地”等荣誉称号,多名研究人员受聘为企业科技特派员,成为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研究开发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以及省重大专项、省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专项和企业合作委托开发项目200余项(其中60%以上的科研项目均为产学研合作)。申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技术发明二等奖”、“贵州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等科研成果,与企业合作开发新药获临床批件或新药证书20余个,完成30多个贵州苗族药品种地标升国标和试行标准转正工作,取得了一批具有我省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技术成果。
工程中心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还成功组建了“西南中药民族药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国家发改委)、“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开发应用公共服务平台(省经信委)”、“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开发应用工程实验室(省发改委)”、“现代药物研究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省教育厅)等平台机构。与贵州益佰联合组建了“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贵州省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同时,依托工程中心建设的“贵州医科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是具有第三方独立公正地位的检测机构,面向社会全面开放。分别于2011、2014、2017年通过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号:2011240310K、2014240490K、172418100715),覆盖药品(含原料药和药用辅料)、药包材共105个参数(含43个扩项参数)的检测资质认定,特别是中药材的生物鉴别和药包材的安全性试验等参数为我省独家通过资质认定的单位。现已与贵州益佰、百灵、科伦、汉方、威门、景峰、新天等110余家制药企业签订了委托测试协议,近年来承接各类技术服务25000余次。帮助企业解决中药提取、制剂生产、中试工艺验证、质量标准提升、药物有效性、安全性评价等技术问题,成为了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研究开发的公共技术平台和成果转化孵化器,对提升我省制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高技术含量产品开发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工程中心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的运行机制,先后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瑞典Uppsala大学、美国ProteomTech公司、日本日诚海洋株式会、英国牛津环球中药贸易有限公司、苏州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华南农业大学、广州药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民族药与中药开发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和运行,将有力推动优势学科建设和学科交叉,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我省中药现代化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更好地服务我国中药现代化产业的发展。